文化固原 | 跨越時空的對話
遇見一座城易,了解一座城難,。與一方時空的“記憶”對話的方式有很多種,,首選便是走進當地的歷史博物館。蕭關路漫,,固原彌堅,,文物雖不會說話,卻以獨特的“沉默”守護著一方地域,。走進固原博物館,,漫步在千年固原書寫的絲路長河中,體味太白筆下的“古人不曾照今月,,今月曾經照古人”……
“文明序曲”——奏響史前樂章
固原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三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,,當時的固原是黃河中上游人類生活的重要區(qū)域,特殊的自然環(huán)境和地理位置為人類的棲居繁衍和民族的交往聚合提供了理想場所,。人類社會由舊石器時代進入到新石器時代的標志之一是陶器的誕生,。土,溶于水,,淬于火,,而成陶,從單純地把弄泥土到利用化學變化改變其天然性質,,人類文明有了新的里程碑,。
進入新石器時代,不同類型考古學文化遺址和遺存遍布固原山川,,文化類型涵蓋了仰韶文化,、馬家窯文化、菜園文化以及晚期的齊家文化,。彩繪雙耳偏口陶壺,,就是馬家窯文化半山類型的典型器物。
“1980年出土于原固原縣中河鄉(xiāng)高坡村的彩繪雙耳偏口陶壺,,泥質紅陶,,胎質薄而細,口偏在一旁,,與口相對的一側有把手,,扁鼓腹下方左右兩側有對稱耳。陶壺上面的圖案以生活中常見的草葉,、豆莢等為基本素材,,繪制成質樸且富于想象的圖案,給人以清新的藝術感受,,是人類彌足珍貴的藝術遺產,。”固原博物館講解員張劍磊介紹,。
“華戎交響”——擦亮先秦明珠
史料翻閱至春秋戰(zhàn)國時期,,當時的固原正處于歐亞草原文化與中國農耕文化的交匯融合之地,,生活在這里的游牧民族創(chuàng)造了發(fā)達的青銅文化,。當時生活在此地的義渠、烏氏等西戎民族十分崇尚動物,,動物的機敏,、強悍等天性被他們吸收并根植于靈魂,。20世紀60年代以來,,六盤山地區(qū)出土了大量先秦時期的青銅文化遺物,,包括兵器,、車馬器和動物紋牌飾等,,其中尤以動物紋牌飾最具特色,。動物紋金扣飾,,正是北方系青銅文化中不可多得的佳作,。
動物紋金扣飾,,1981年出土于原固原縣頭營鄉(xiāng),。主體紋飾為二虎二鹿,,構成兩組相同的虎噬鹿圖案,,將動物界弱肉強食的一面展現得淋漓盡致,。
“這件精巧的扣飾反映了創(chuàng)作者對于自然界現象的敏銳觀察與高超的表現技巧,、豐富的想象力,,追求神似但又不拘泥于動物本身,,生動地再現了自然界動物咬斗的場景,。通過這件扣飾,,既可以讓我們領略古代固原地區(qū)農耕兼游牧的文化風貌,又為戰(zhàn)國中期北方系青銅文化的研究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,。”講解員黃曉夢介紹,。
“蕭關紀頌”——拂起秦漢雄風
縱橫捭闔,立夢統(tǒng)一,。秦昭襄王時期,,滅義渠戎國,筑長城拒胡,,此時的固原逐漸歸入中原王朝的版圖,。漢武帝時期增設安定郡,郡治在高平,,也就是今天的固原,,這是固原歷史上第一個州郡級政權建制,由此奠定了固原的歷史地位和政治格局,。待張騫引來陣陣駝鈴,,固原便成為絲綢之路東段北道上的重鎮(zhèn)。兩漢風云詭譎,,朝那銘文青銅鼎擔了重任,,向我們娓娓道出這一時期的固原歷史,。
朝那銘文青銅鼎,1977年出土于今固原市彭陽縣古城鎮(zhèn)古城村,。腹部圓鼓三足鼎立,,鼎身上暫刻著三段銘文,第一段銘文是“第廿九五年朝那容二斗二升重十二斤四兩”,第二段銘文是“今二斗一升烏氏”,,第三段是“今二斗一升十一斤十五兩。”
“提到朝那的讀音大家肯定會疑惑,,在先秦至兩漢時期,,朝那縣是古羌族的活動范圍,,所以可以得出朝那是古羌族的詞語,,可翻譯為‘龍’,。這件鼎所刻的銘文內容反映出固原行政區(qū)域和度量衡的變化,,它的出土為我們研究秦漢時期的量制以及朝那,、烏氏兩座古城址的確定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,。”講解員楊雪介紹。
“金石鴻篇”——描繪融合之美
推動世界文明進程的絲綢之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欣欣向榮,,在這樣一個文化大融合的時代,,東西方商貿交往愈加頻繁。當時途經固原的絲綢之路有兩條,,且固原作為兩條絲綢之路的交會地帶,,將歐亞大陸連接起來,一度成為絲綢之路上重要的國際都市,,東西方往來的商人,、使者均匯聚于此。作為固原博物館的三大鎮(zhèn)館之寶之一的北魏漆棺畫,在美術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,。
北魏漆棺畫,,1981年出土于原固原縣西郊鄉(xiāng)雷祖廟村的一座北魏夫婦合葬墓中,出土時棺木已經完全腐朽,,后經臨摹拼對漆畫大體得以修復,。棺蓋漆畫上各有一垂帳房屋,屋下各一人端坐,,旁有侍從,,畫面中間一道縱向長河,兩側飾有纏枝卷草紋和人面鳥身的仙人形象,。前擋為宴飲圖,,屋內長方形榻上屈膝斜坐一中年男子,右手執(zhí)耳杯,,左手執(zhí)麈尾,,下方兩側各一菩薩。左右側板圖案各有上中下三欄,,上欄為孝子連環(huán)畫,,中欄聯珠龜甲紋,下欄為狩獵圖,。
“北魏漆棺畫整體設計周密嚴謹,,主次分明,體現了草原文化與中原文化相融合,,儒釋道相交融的新面貌,。它的出土填補了我國北魏時期繪畫的空白,同時也為我們了解北朝繪畫藝術及髹漆技藝提供了重要的實物依據,。”講解員馬榮介紹,。
與北魏漆棺畫并稱為固原博物館三大鎮(zhèn)館之寶的另外兩件,是出自李賢夫婦合葬墓的鎏金銀壺和凸釘玻璃碗,。李賢,,北周柱國大將軍,是北魏,、西魏,、北周的三朝元老,和北周皇室的關系極為密切,。1983年,,在固原市原州區(qū)南郊鄉(xiāng)深溝村發(fā)現李賢、吳輝夫婦合葬墓,,出土文物豐富珍貴,。
令人驚訝的是,,雖為當地博物館鎮(zhèn)館之寶,鎏金銀壺卻不是中國所出,,而是來自古波斯薩珊王朝中的一件金屬制品,。此外,壺身故事里的人物和他們的服飾,,又有印度的造型特點,。融合眾多文明符號的鎏金銀壺,為何會出現在當時深處內陸的固原呢,?
北周時期,,固原被稱為原州,大將軍李賢時任原州刺史,,長期執(zhí)掌原州,,守護著絲路貿易的暢通。據學者推測,,鎏金銀壺會出現在李賢的墓葬中,,只有兩種可能:第一種可能是皇帝的賞賜物,第二種可能是過往的商人進獻于他的,。“無論是何種推測,,都可以向我們展現當時北朝人的生活面貌。借助于絲綢之路,,他們看見了外面的世界,而后,,走向外面的世界,。”講解員趙紅說。
與鎏金銀壺同期出土的凸釘玻璃碗,,亦是典型的波斯薩珊王朝的玻璃制品,,整器呈碧綠色,表面凸起的凹球面裝飾曾流行于伊朗高原,,因紀年明確,,所以對確定同類制品的年代具有標尺作用。凸釘玻璃碗采用當時獨有的燒吹技術制作而成,,再用雕花技術加以整形,,加之高級玻璃器皿在當時的價值要遠高于黃金珠寶,于是便成了皇宮貴族們爭相追捧的寶貝,,也從另一個角度向我們描繪著固原昔日的風光與輝煌,。
“九天閶闔開宮殿,萬國衣冠拜冕琉”,,隋唐時期,,國力雄強、經濟繁榮、文化昌盛,,是陸上絲綢之路發(fā)展的黃金時代,,東西方的經濟文化交流繁榮。固原作為絲綢之路上的國際都市,,接待著來此經商和貿易的商人與使者,,其中最活躍的就是昭武九姓人。
昭武九姓人是生活在中亞阿姆河與錫爾河之間的索格底亞那地區(qū)的粟特人,,其中有一支史國商隊也是隨著絲綢之路來此經商貿易并且落戶,,據有關專家推測,固原地區(qū)的史姓人有可能就是中亞人的后代,。
1981年,,一枚藍色寶石印章出土于原固原縣南郊史訶耽夫婦的棺床上,據推測應該是墓主人生前佩戴的心愛之物,。它整體呈圓形,,一面拋光,一面雕刻有臥獅,,其身后有樹狀物,,樹頂分為三株,形似花蕾,,是波斯人生命樹的象征,。邊緣逆時針雕刻有一圈銘文,可以翻譯為“世界寬容”,,講解員楊潔介紹,,史訶耽在當時掌管著官馬事業(yè),或許也想借此印章保佑馬匹繁盛,,充分顯示了固原在當時國際商業(yè)貿易中的地位,。
“邊塞詠嘆”——譜寫古城巍峨
安史之亂掀起風塵之變,唐末以后,,陸上絲綢之路日漸式微,,固原在滾滾向前的歷史車輪中換了“身份”——逐漸從商貿軍鎮(zhèn)轉變?yōu)檐娛轮劓?zhèn)。北宋與西夏紛爭不斷,,曾發(fā)生過三場大規(guī)模戰(zhàn)役,,其中“好水川之戰(zhàn)”和“定川寨戰(zhàn)役”,就發(fā)生在位于宋夏交界處的固原,。至元代,,安西王府設于六盤山開城鎮(zhèn),固原的地方政權建制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,。明清時期,,固原古城開始被不斷加固修繕,,經過歷代修葺后整體呈“回”字形布局。
“固原古城最早始建于漢武帝時期,,當時所筑的是內城,,而在北周時期,又在內城外圍修筑了城郭,,從而奠定了固原城‘回’字形的布局,。北宋時期又修筑了甕城及馬面。明萬歷年間,,在固原城外以磚加包,,成為古代北方屈指可數的‘磚包城’之一。”講解員沙梅介紹,。
“我們凝望著最初的凝望,,感到另一顆心跨越時空,望見生命的力量之和”,,以史為鏡,、以史為鑒,歷史帶給我們的財富,,非千百字可以描述,。欲想懂得一座城,品得一段史,,就走進博物館吧,,和作為時空旅行者的文物們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。(記者:楊吉兒 蘆淑潁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