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愛讀地方志
馬天堂
青年時我從事過一段時間的方志編寫,。起初是出于工作需要讀志書,,逐漸就喜歡上了,每夜讀到凌晨才肯放手,??h方志辦收藏的資料不多,,但明清寧夏的方志還是全的,我無一例外地都讀了,。上世紀90年代初參與《固原縣志》審讀時,,要我發(fā)個言,我提出其中有幾處引文的紕漏,。那時編寫方志似是耆老們的事,。參會人就我一個20來歲的青年,余者皆老成飽學的長者,。有一天聚餐,,謝東老先生喊我一起坐,說我作了不少訂正,,是在哪里查得資料,,我說是記憶,長者皆狐疑,。吳忠禮先生想驗證一下,,讓我說《明實錄寧夏資料輯錄》中有關(guān)某某事件的記載。吳忠禮是明清實錄寧夏資料輯錄的編選人,,這些資料與了解寧夏明清社會是再好不過的,,對培養(yǎng)我的方與史識起了大作用。如果你讀完了明清寧夏各地的史志,,再來讀吳忠禮編的實錄輯選,,確有一種將許多碎片零珠串綴起來作端祥的喜悅之感。我復述記憶,,吳忠禮頷首頻頻,,耆老們亦表達贊許。
后來不做方志了,,但讀志的興趣不曾失去,。讀方志不僅不枯燥,還會帶來些快樂,。比如,,某地今天的地名,你突然從幾百年前的記載中看到了,,就有他鄉(xiāng)遇故舊的感覺,,仿佛那地名帶了先人的體溫或是屋堂爐灶的余熱一樣,。像吳忠市同心縣有兩個地名,阿布條,、亞爾瑪尼,,我少年時去過這兩個地方,心頭留下異樣的獨特的文化氣息,。作家李進祥有兩篇小說分別以這兩個地名為題,,后來和我的老師、語言學家楊占武先生說及這兩個地名,,他搞清楚了,。阿布條,蒙古語,,意為“冬營盤”,,也就是說,這里曾經(jīng)是蒙古人每年冬天從更寒冷漠北趕著牲畜前來過冬的地方,;亞爾瑪尼是,,“亞爾瑪”+“尼(當?shù)乜谡Z后綴)”,維吾爾語,,意為“危險的崖”,。這里的確是這樣,山勢凸起,,那種突兀的陡峭使人驚詫,。少小時聽親人們說起這個地名時有異樣的語音美感, “亞爾”短促而突兀,, “瑪尼”有著顫音和卷舌的一些拖曳,。讀方志或歷史記載突然會讓你頓悟那些活躍在鄉(xiāng)老口碑中的歷史過往。就像考古發(fā)現(xiàn)一樣,,讓你驚喜,,讓你思琢。比如,,今年春節(jié)讀《楊一清集》,,看到諸如哲思溝(折死溝)、細溝和喇叭口等小地名,。還有一處記載更有意義,,記載說,李旺堡一帶有個叫楊沙的青年在與內(nèi)侵的瓦剌人作戰(zhàn)時立了軍功,,他爺爺名字叫卜延卜花,,顯然這支楊氏先世是蒙古人了。
如果繼續(xù)方志工作的話,,至少我是可以三吹兩捏地鉤沉出許多發(fā)現(xiàn),。我崇尚黃仁宇的史筆,,勾沉稽考固不可少,三吹兩捏也不能無,,這樣才能掰碎泡細、引人入勝,。明代的西海固地區(qū)情況極復雜,,總給人一種“化外之化”的印象,酷似一顆半生不熟的土豆,,你很難把它香噴噴地吃下去消化掉變成你的營養(yǎng),。但這半生不熟卻一直吊著我的胃口,試圖將它搞清弄明,,然而又有些力所不逮,。于是,就想到老家人對付半生不熟土豆的辦法“洋芋沒血,,三吹兩捏”,。前幾年,我嘗試著用“三吹兩捏”,、信馬由韁的辦法漫說一些讀明代西海固史志的思悟,。比如,西海固有羅姓宗族被人戲稱為“羅卜花”,、“羅脬兒”,。原來卜花,在蒙語中是公牛,、脬牛的意思,。這說明這支羅氏先世是和蒙古族有聯(lián)系的。有李姓人氏被戲稱為“刺叫子”,、“李貓兒頭”,。為什么有這樣的戲稱呢?其先世是以貓頭鷹為崇拜物的蒙古族人,。還有諸如“駝場堡田家李家”,,《海城縣志》說其先世是“流于偷竊衛(wèi)所之民”,其族人亦稱即因偷竊了官家的甜菜被流徙邊地作牧人,,也就是官書中的“恩軍”,,即承恩戴罪到邊地服役的人,類似今天的勞改犯一樣,。而“胡麻其(戶馬旗)楊家”,,是指被編入千戶下百旗中的民兵,百戶下有總旗小旗,,小旗中有旗戶,,胡麻旗應為戶馬旗,,即官方給種馬而生馬駒以抵租賦的人家。還如“紅山墩馬家”,,自然是守墩臺的人家,,官家于墩臺置墩院,撥給土地,,既戌墩而又自耕牧的那類人家,。以上這些,其實類似宗族之號,,即堂號,,只是這些堂號并不那么堂皇而已。我有侄女很向?qū)W,,畢業(yè)于北京師范大學歷史系,,從我博客中看到后加以考稽,寫成專論,,發(fā)表于《寧夏社會科學》上,,讓我頗自豪,原來我所寫那些殘片式隨記竟有如此的史料價值,??磥恚绻依^續(xù)著方志工作,,確是可以三吹兩捏一番的,。
鄉(xiāng)黨們將那些好搜羅陳年舊事者貶之為“拾爛皮鞋(讀hai)”,我之讀方志及搜記鄉(xiāng)間口碑資料的愛好,,也屬“拾爛皮鞋”之列,。后來,我從事新聞評論工作,,這些“爛皮鞋”確實是有用的,,至少他幫助我理解西海固的過往,我將這些“私貨”不時寫到評論文字中,。讀者其實不愛讀一要到底,、掐頭去尾的官腔“評論”,倒是喜歡我這種加入“私貨”文字的,。比如,,我曾寫過要樹立防災減災意識的文章,說到防暴洪時就舉過一個例子∶明正德年間西海固下了一場特別大的暴雨,,舊志說“平地積水盈尺,,牛馬溺死者無數(shù)”。去年河南多地發(fā)生特大暴雨,讓我又想起舊志中這極短的記述來,。必須承認,,時空的豐富多變總是讓你錯愕??偠灾?,過去所讀的那些方志資料,時不時會讓我在思考某些問題時有一種參照,,那些 “爛皮鞋”或多或少還是幫了我的忙,。
方志給人的感覺是厚重的、質(zhì)樸的歷史美感,。每一部志書都是編纂者苦心經(jīng)營的結(jié)果,細細品味,,你能發(fā)現(xiàn)其史料真實可信,,文字言簡意賅,結(jié)構(gòu)嚴謹有序,,飽含豐富的邏輯思維,。真實是方志能在中國文化中有一席之地的重要原因,它體現(xiàn)了編纂者對歷史真相的不懈追求,。文字簡約是方志呈現(xiàn)給人的第一印象,,表現(xiàn)在敘事精當、史料博觀而約取,、行文含蓄而簡潔幾方面,。謹守體例也是方志文化發(fā)展成熟的規(guī)則性動力,無論是篇目還是行文,,都體現(xiàn)了嚴謹和求實,。一部完整的方志,字里行間充盈著多種歷史邏輯關(guān)系,,方志最大的美感在于歷史,、在于方與、在于后世的閱讀體悟,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