汗水在田野里閃光——記“六盤英才”、西吉縣農業(yè)技術推廣服務中心農業(yè)推廣研究員田振榮
盛夏的田野,,西吉縣農業(yè)技術推廣服務中心農業(yè)推廣研究員田振榮站在壟上,一行汗水順著臉頰掉到地上,。
在西吉縣震湖鄉(xiāng)孟灣村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基地,玉米拔節(jié),、大豆翠綠,,村民忙著清理雜草,不時向田振榮請教,。
“你不掐掉分叉,,會影響玉米長勢?!?/span>
“帶狀復合種植模式,,就是你種的玉米產量跟往年一樣的基礎上,保證你家多收一茬大豆,?!?/span>
面對村民的問題,田振榮一一解答,。
今年,,西吉縣貫徹農業(yè)高質量發(fā)展理念,在完成常規(guī)農業(yè)重點項目的同時,,實施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,,農業(yè)推廣種植任務再一次落在奮斗在農技一線30多年的田振榮身上。
帶狀復合種植對常年進行傳統(tǒng)種植的農民來說是個新鮮事,,農民是否愿意接受?哪片區(qū)域適合種植,?全縣8萬畝種植任務能否按時完成,?面對種種難題,他沒有退縮,,從接到任務的那一刻起,,積極奔跑于鄉(xiāng)鎮(zhèn)村組之間,講政策,、看地形,、分任務、教技術……不到兩個月時間,,就超額完成種植任務,。這是他常年扎根農業(yè)一線,、致力技術創(chuàng)新、用心增產增收的縮影,。
服務農民的貼心人
農業(yè)技術推廣的難點在觀念,。
2020年3月,田振榮承擔了自治區(qū)下達的張雜谷13號優(yōu)良品種示范推廣項目,,接受任務時距最佳播種期已不到一個月時間,。時間緊、任務重,,且示范點建設在距西吉縣城30公里的興坪鄉(xiāng)興坪村,,交通不便。
接受任務后,,天剛麻麻亮,,田振榮就背上饃饃和水趕往興坪村。到村里后,,他迅速聯(lián)系合作社負責人,,商議合作、確定地塊,、挨家動員,、培訓指導。
剛開始,,一些村民借口農活忙,,既不參加技術培訓,又不落實地塊,。但田振榮并沒有氣餒,,他耐著性子,跟他們算投入賬,、成本賬,、產出賬、效益賬,,讓村民安下心來,,完成了培訓和種植任務。
“要讓農民過上好日子,,就必須對土地,、對農民有感情,真心實意服務農民,,做農民的貼心人,。”每當遇到困難,,田振榮總是這樣告誡自己,。
開拓創(chuàng)新的帶頭人
西吉縣是寧夏最干旱的縣區(qū)之一,,年降水量不足400毫米,農作物經常因出苗不足而減產甚至絕產,。蓄住天上雨,、保住地中墑是保全苗、提高農作物產量的關鍵,。
為解決這一突出難題,,田振榮苦心鉆研周邊省、市旱作農業(yè)科研成果,,取眾家之長,,小面積試驗研究。在不斷實踐,、反復論證完善提升的基礎上,,引進示范并形成了符合西吉氣候、土壤和生產實踐的全膜雙壟溝穴播技術,,在玉米種植中推廣應用,,使玉米畝產量從不足350公斤提高到500公斤至600公斤,實現了技術提升和農民增收雙贏,。
西吉縣海拔高,,氣候冷涼,環(huán)境污染少,,病蟲害發(fā)生輕,,農民素有種植小雜糧的傳統(tǒng)。但由于品種老化,、種植技術落后,、種植模式單一,農民守著好產業(yè)沒有好收入,。
為了讓小雜糧成為農民增收的大產業(yè),,2021年,田振榮和同事在吉強鎮(zhèn)馬營村租賃村民王勇的5畝耕地布設全膜谷子,、糜子相關試驗,,在做好品種優(yōu)選和前期工作的基礎上,他們和自治區(qū)旱作農業(yè)專家杜守宇聯(lián)合開展試驗研究,。經過精心培育,,試驗取得成功,,并形成了指導全縣的技術成果——西吉縣全膜谷子栽培技術標準,。
在馬建鄉(xiāng)馬建村推廣該項技術的時候,遇到了村民的抵觸,,甚至各種抱怨,。長期和農民打交道,,田振榮理解大家的擔憂。于是,,他們與村民簽訂賠償協(xié)議,,免費發(fā)放種子和化肥,給大家吃上定心丸,。施肥,、覆膜、播種,,日復一日的烈日下,,他們一起勞作在田間,確保技術規(guī)范嚴格落實,。
為了減輕勞動量,,提高播種效率,為大面積推廣奠定基礎,,他們坐班車到甘肅省會寧縣,,購買了10臺小雜糧畜力穴播機。當天,,廣袤的田野上演了一場“以勞力代畜力”的“表演”,。
他們站在穴播機前,將繩子一圈一圈纏在手上,,做出拉纖的姿勢,,看到村民已經圍攏過來,穴播機手一邊認真示范,,一邊反復講解,,待到村民自己操作時,已完成了5畝示范田的種植,。
播種后的日子既平靜又充滿期待,。他們租用馬建鄉(xiāng)糧庫的一間房子,放棄節(jié)假日,,常年蹲守在田間地頭,,觀察、監(jiān)測谷子從發(fā)芽到收獲的全過程,。
經過7個多月的辛勤耕耘,,全膜谷子種植獲得大豐收,畝產量達到350公斤,,比原來凈增200多公斤,,畝均增收500多元,項目區(qū)村民依靠科技種田致富的信心倍增。村民牛永剛說:“種植地膜谷子,,不僅提高了產量,,還提高了優(yōu)質牧草產量,給我們發(fā)展養(yǎng)殖業(yè)提供了保障,,開辟了增收致富的新途徑,,真是一舉多得?!?/span>
隨后,,這一技術在全縣推廣。西吉縣的全膜谷子種植面積兩年內邁上10萬畝臺階,,年增產糧食近2000萬公斤,,農民年增收4000多萬元,為山區(qū)農民脫貧致富作出了積極努力和應有貢獻,。
與時俱進的明白人
時代在發(fā)展,,知識在更新,技術在進步,。作為一名基層農業(yè)技術人員,,田振榮在工作中也經常遇到各種理論難題和生產實踐問題。
他堅持不懈向書本學,,并積極參加寧夏大學等高校組織的培訓,,通過學習,掌握了國內先進農業(yè)技術研發(fā)推廣成果和動態(tài),,努力成為理論上的明白人,。
正是因為始終保持著這種技術危機感,緊跟時代更新知識結構,,不斷提升業(yè)務能力,,田振榮在業(yè)內取得了一定的成績。他先后21次主持和參與實施區(qū),、市,、縣農業(yè)科研技術推廣項目,引進篩選和推廣13個農作物新品種,,培訓3.2萬農民,,解決了長期困擾當地農業(yè)生產技術落后、品種單一,、農民接受能力差等關鍵問題,。完成旱作節(jié)水農業(yè)新技術推廣126.5萬畝,平均每畝增產53.5公斤,。這一串長長的數字,,是對他職業(yè)生涯最好的注解。田振榮先后三次獲全國農牧漁業(yè)豐收獎,先后12次獲得寧夏科技進步獎和成果登記,,先后被授予“全國十佳農技推廣標兵”、“塞上農業(yè)專家”,、“寧夏高層次人才”等稱號,,并入選自治區(qū)“313人才工程”,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,。(記者:王旭東)
相關新聞
-
建設現代化 奉獻有我丨微光如炬 禮贊時代追夢人
[2025-05-01] -
“送戲下鄉(xiāng)”惠民文藝演出豐富我市群眾文化生活
[2025-05-01] -
我市青年馬駿張瑋榮獲新時代青年先鋒獎
[2025-05-01] -
“五一”假期固原推出42項文旅促消費活動
[2025-04-30] -
五天高速免費!寧夏交投全力做好“五一”保通保暢工作
[2025-04-29] -
市政協(xié)開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講座
[2025-04-27] -
為咱老百姓點個贊丨“做不了紅花,,我可以繼續(xù)當綠葉”
[2025-04-25] -
兩級法院聯(lián)合市工商聯(lián)開展“法企共建”活動
[2025-04-23] -
小小紙條大大的愛
[2025-04-19] -
百貨陷身 “火海”,!固原一半掛車高速起火,,消防員奮戰(zhàn)5小時撲滅
[2025-04-19]